業界人稱豆姊的劉馥榕,早年從女籃選手退役後,便投入健身產業,雖然歷經幾次進出,但始終對於這產業有著相當大的熱忱,因此一路從事運動表現訓練逾20年,曾經合作過三位在不同運動項目曾經拿過世界第一的台灣選手,另外也有多次國家隊訓練經驗,像是中華男籃及中華女足皆能看見豆姐身影,可說是台灣運動表現訓練的先驅者之一。

近年來不只運動員,一般民眾或運動愛好者也開始注意到運動表現,各式訓練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許多教練也開始鑽研這部分的相關訓練知識,一起來聽聽豆姊對於有興趣發展運動訓練表現的教練有何建議。

對於競技選手而言,最重要也最現實的就是如何「生存」

談到何謂運動表現,豆姊表示運動表現字面解釋起來看似簡單,但實際卻不然,運動表現是綜合的結果,一切的根本來自於訓練的學員要有明確的目標,無論是生活上或運動上的目標,接著教練再依據這個目標去幫助學員拼湊出適合的訓練及引導方向;至於競技選手,最重要也最現實的就是如何「生存」,也就是如何讓自己能持續待在競技舞台上,因此教練要思考如何讓選手從失敗中重新站起,或是持續維持狀態,進而再創巔峰,但是無論是怎樣的訓練方式,回到最根本的第一步都是「維持健康」。豆姊以這兩年疫情影響為例,選手們不確定何時才有比賽,必須維持訓練及身體狀態,但又沒賽事可以觀察狀況,對於選手來說,自己及對手這段期間的狀況都是未知,心中一定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一般肌力訓練大多是放在增肌減脂,達到目標後可能就沒有新的目標,維持住不要變差就行了,但運動表現訓練會著重於「延續」,對選手而言,當然不會只以一個冠軍而滿足,無論是賽事或個人,絕對會想要往更高的目標挑戰,因此在訓練上就會從如何讓選手的生涯能延續下去的方向去規劃。豆姊分享,競技運動選手們增進技能的同時也不斷追求自我突破,在密集且高壓的訓練與賽事下,隨時都有受傷的風險甚至還得帶傷上陣,所以訓練的重點除了讓他們發揮出該有的水準和激發出極限潛能外,也會教導如何積極的突破身體的弱連結與面對傷害,這點是競技選手與一般運動愛好者最大的不同,因為他們可能一個不小心就會消失在鎂光燈的光環下,因此訓練上的難易度絕非一般單純的肌力訓練可以相比。

訓練員的角色不是安慰選手,而是要讓選手相信自己做得到

面對不同運動項目的選手,訓練項目該如何轉換呢?豆姊表示在運動表現訓練上最大的共通點都是「人」在接受訓練,所以其實在訓練的架構上都是一樣的,很多的訓練內容像是關節活動度及功能性都是差不多的,有了這些基礎,才依照不同的項目去做更細項的專項訓練,因此豆姊在從事運動表現訓練或是培訓教練時,都是從了解人的身體能發揮到多少開始,大部分的證照內容是直接從肌力訓練的角度切入,但肌力訓練只是讓人體能夠順利運作的其中一環而已,而從事運動過程中的跑、跳及其他反應,才是人體與生具來的機能,所以必須先從最本能的訓練開始,喚醒身為人最基本的動作機制後,一步步接到專項動作訓練,這樣才能激發出更多潛力。

運動表現也絕非單純生理/身體訓練,心理也是相當重要,但術業有專攻,比較深入的心理素質建設要交給專業人員,不過也可以藉由訓練的過程,讓選手感受到自身體感的變化,無形中增加選手的自信心,豆姊表示這點對處於傷後復出階段的選手更為重要。豆姊也說:「訓練員的角色不是安慰選手,而是要讓選手相信自己做得到。」雖然過去有許多成功的案例,但每一次遇到的選手都是新的個體,訓練員沒有辦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每次訓練時的信心,沒有什麼訣竅或話術,單純讓運動員以最直觀的方式感受到訓練帶來的變化即可。

一般族群的運動表現可以放在透過運動讓身體更健康

對於一般族群和運動愛好者,豆姊表示重點可以放在透過運動讓身體更健康,並且從中獲得樂趣,甚至可以設立一些挑戰,適度的刺激一下身體,能對於自己的身體更了解,更有信心的可以去多方嘗試不同的目標。豆姊分享,人的身體其實滿奇妙的,只要適時的給予適當的挑戰或刺激,身體就會記住狀態,不容易怠惰和退化,所以希望大家不要為懶惰找藉口,以老年人最常提到的退化性關節炎及肌少症來說,並不需要做到多大的重量或多複雜的訓練,只要有持續做正確的運動,大致上都能避免這類情況發生。

雖然創辦的應諾吉運動訓練中心專注在職業選手,但豆姊另外還身兼應諾吉實務培訓學院及中華競技運動發展協會的創辦人,對於運動表現訓練的推廣及提攜後進上可說是不遺餘力,為的就是讓運動表現訓練能更加普及化,使得一般族群也能受惠,之後豆姊也會在IHFI開設教練進階發展課程,詳細資訊請持續關注IHFI及應諾吉官方粉絲頁。

延伸閱讀:競技既殘酷也迷人,從女籃選手到運動表現訓練領頭羊—劉馥榕

訓練員做的事很簡單也很困難,就是要幫助選手生存下來—國家隊訓練員 劉馥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