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者對健身需求多元化下,大眾健身房不再能滿足一些客群,而是希望得到更細微健身教練的指導,近年來小型健身工作室因應而生,健身房和健身工作室,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先簡單來說,一個工作室一般由數個至十多位有從業經驗的教練組成,每個教練都有自己的專項技術、客戶或營運資源,且憑藉個人的能力和資源立足於健身市場,與健身房展開差異化的競爭。
IHFI教練同學會今天請到黃威皓、姚永紀(Pitcher)與陳冠名教練,大方分享要跨入個人健身工作室的經驗,整理出下列七問,希望能幫助到各位教練們。
一、創業第一問:我的特色與差異化是什麼?
許多教練在創業前,幾乎都待過體育相關領域,或已經在健身房、俱樂部有多年經驗,但為什麼會想要跳出來自己開工作室,一定是看到了不同的機會或有自己的想法,但畢竟自己當老闆,有許多要考量的地方。
首先,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學員為什麼要選擇你?有什麼誘因讓學員可以當下決定?為什麼學員來這邊就離不開了?」先從這些問題,來想自己創業的風格、特色與差異化,才能創造出獨特的課程與服務內容、還有品牌形象與風格,先求有再求到位。
陳冠名認為,在建立工作室的差異與特色後,一定要建立體制與規則制度,例如他每天都會安排一到兩小時的內訓課程,教練間互相討論、學習,同時也能強化團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勁兒逐漸累積品牌形象與口碑。
二、創業第二問:我的客群在哪裡?怎麼收費?
健身房與個人工作室的差異,最主要的區就是客群與需求不同,當像「大超市」的綜合健身房難以滿足所有消費者要求時,催生了像「專賣店」的健身工作室因應而生。找出自己的差異化後,教練要先思考,自己設定的客群是?女性、銀髮、還是想練大重量大肌力的巨巨、愛好格鬥的猛男、或是周邊企業的外派教練、與學校機關建教合作……,這些設定都會影響到後續的課程安排、地點選擇、器材購置與廣告投放……等。
剛開業時雖然許多教練大多都是將既有的學員帶過來,但客源仍不穩定,會面臨時好時壞的窘境,除了要找到自己的特色與差異,也要先設定好客群,若空間場域很大,亦可開團課或是租給外面教練來開課,除了可以吸引更多元學員,對於資金也有幫助。
三、創業第三問:我要怎麼收費?
陳冠名分享自己的經驗,自己每個月銷課率約占70%,剩下的30%要想辦法消掉,至於課費的部分,一開始開工作室時大約有8個學生,1個學生每週會上2~3堂課,後來8個學生又帶來其他的學生,曾經一個月最多上221堂課,這樣的效益就會非常驚人。除了課費,自己是會收會費的,因為固定收取,所以這就經營層面來說,營運成本壓力比較沒有那麼大。
四、創業第四問:我的資金夠不夠?
黃威皓強調,在創業前,一定要先盤點資源、資產與人脈,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開業前夢想做得越漂亮、越有機會慢慢修正到現實面,確定資金有多少才能對應到現實,也要有投資的金額全部丟到水裡的心理準備,「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有多少事對應到多少錢」。
以台灣創業來說,台灣創業9成都是失敗的,撐過1年剩下3成,撐過5年只剩下1成,開業很容易、但要永續經營不容易。若以健身房盈利一年約10~15%來估算,開業資金至少準備兩倍以上較安全,房租、硬體設備與人事支出都是支出,而週轉資金最少也要開業總資本的1/3,會較無顧慮。
不過教練們也笑說,開了第一間健身房花最多錢,包括場租動輒六七萬起跳,加上器材設備與裝修、人事成本等,可能全部就花了100萬,但後來再開了第二間、第三間之後,因為有既有的經驗再去修正調整,第二間店可能只需60萬,例如隔音設備是否要一次攻頂?這間工作室是以自由重量還是團客為主?因為更能區分出什麼是必要、什麼只是想要。
教練也提出一個「333」的概念,至少要有3年待過大型健身房或俱樂部的經驗、1/3週轉金,還有「管事、管帳跟管人」的才能,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自己熱情夢想的初衷,其實創業至今五年,沒有一天是可以好好的休息的,但因為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才不會被種種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五、創業第五問:我的地點在哪裡?要不要設立公司行號?
由於個人工作室很吃地域性,基本上若超過學生生活活動空間走路1公里以上,誘因就會隨距離逐漸降低。因此,地點與地段的考量就很重要,包括車流量、曝光率、停車問題,或周邊是否有同性質的競爭者,就連選在一樓、二樓、三樓都有差異,
例如原本的健身工作室在士林最大條路的小巷中,課源不算多,大多依賴口碑行銷與網路行銷,但後來搬到十字路口,雖然課費漲價,但因曝光機率提高,反而每個月多出70%的新客源,地點選得好,客群的多元性與數量都大幅增加。可以多利用政府網頁資源,了解基本資料與周邊狀況,資訊越清楚、越有利於掌握與判斷。
在找到地點之後,許多教練會想舉手問:要不要設立公司行號?基本上教練們的口徑都是一致的,要!雖然開設公司前會有一堆繁瑣的流程與行政程序,包括會計、消防設備、相關證照一定都要合格,但因為已經合法,可以避免後續許多的麻煩。沒有開設公司雖然不用負擔勞健保或相關法規,但只要有一個人檢舉,後續的處理都會非常麻煩。
六、創業第六問:運動之外的專業要不要自己來?
三個教練都一致同意,除了訓練與課程,有三個重要的專業最好都「交給專業的來」,既有效率又無後顧之憂,那什麼是專業呢:
1.律師事務所:要有律師團隊進行撰擬合約與相關配套措施,或後續遇到法規問題時可以詢問。
2.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每個月、每年的帳務管理與作帳、報帳、繳稅事宜。
3.行銷與廣告投放:隔行如隔山,有時候自己拍的照片影片自己都佩服自己,但就是沒有點閱率也吸不到客人,交給專業的行銷團隊,雙方溝通好需求與目標,讓團隊進行精準投放與傳達訊息,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黃威皓集結所有的教練共同出一本書,花20萬元的費用行銷自己的工作室與專業,不但增加曝光率與報章雜誌媒體的行銷,也成功打響名氣。有的教練會在訓練時幫學員拍攝,並且自己先想好標題或短文,只要請學員按下送出、分享即可,若一個學員對你滿意,他可以創造250個人的效益。
4.物理治療師:還有教練同場加映,亦可跟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合作駐點,處理運動傷害或相關事宜。
七、創業第七問:管理之道!
開始營運後,教練會遇到的問題與危機琳瑯滿目:沒有學員、場地不夠大、房東想漲租金、遇到奧客……族繁不及備載。黃威皓舉自己的經驗分享,人生分為三階段:讀書、做事與做人,若跟學員、會員、廠商關係打好、建立融洽的氣氛,做事就會給力,人和了,營運跟產能也就會自然向上提升。
不過在開業的前兩年,會跟著員工一起並肩,但第三年起就開始建立制度與紀律,需要明確的分工與管理,老闆跟員工都會輕鬆一點點,公司才能有正面成長,成功率若有七成我就去做,另外三成會慢慢修正,先求有再求好,很多事情若等到完整再去做,時間點有時候就過了。
Pitcher則持不同意見,認為除了先建構起教學系統、公司制度外,身為一個老闆,要如何團隊溝通與向心力,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如果什麼事情都給教練做,教練會覺得跟你的距離越來越遠,自己覺得老闆還是可以掃地,希望跟員工站在同一陣線的感覺。
而待過WORLD GYM多年經驗的陳冠名認為,當老闆與當教練的思維就是不同,這些都是要逐步調整修正的。勉勵有心進入創業領域的同好,雖然創業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與危機,但若能逐步解決,危機就變成轉機,雖然這領域仍算新興行業,但也已經有許多前輩開路,虛心請教前輩經驗並吸收,一定能兼顧自己的專業與興趣,找到堅持下去的動力。
文/馨儀